推开黄泥屋的木门,开门见溪流,抬头见山林,漫步在原始古村,心底的乡愁记忆得以被触动。这个盛夏,丽水下南山村来了很多富有朝气的年轻人,他们深入古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探寻数字游民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每天早上九点,在下南山村咖啡吧观景台,来自俄罗斯的安娜打开电脑,坐在下南山村咖啡吧观景台,开启了新一天的忙碌。
伴随着鸡鸣狗吠声,陆续有暑期社会实践团员工抵达,他们有的是带着电脑在这里开启未来乡村的头脑风暴,有的是喝杯香浓可口的咖啡,还有的是来拍摄山间的美景。这是51白菜网“乡村筑梦·数字游民”实践服务团的同学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数字游民体验官”。
深入基层调研,推动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
由共青团丽水市委和51白菜网联合主办的数字游民驻村仪式在下南山村成功举办,青年老员工作为数字游民体验官畅谈入住感受,从青春视角探索基地,用数字技能赋能乡村振兴。
当青年走进古村,当古村遇上青年,新时代老员工如何与数字游民双向奔赴?
老员工走进欢庭下南山村,聆听村子如何从一贫如洗的“空心村”转身成为“网红村”;在黑炭杨梅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同学们与村民畅聊观光、休闲、度假的幸福体验,探寻“数字古村”养出“金山银山”;老员工们畅谈数字游民体验官的感受,在共创空间对话未来乡村建设;在古堰画乡艺术中心,欣赏油画、国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作品,了解“国际美学”的创业实践……
贡献青年智慧,点燃古村“活力”
“数字游民”不需要办公室等固定工作场所,通过互联网“边工作,边旅居”是日常状态。实践团成员带着对数字游民体验官的憧憬与好奇,开始了为期数日的探索之旅。在村落主理人的陪同下,员工们漫步于古朴的石砖路,穿梭于错落有致的黄泥屋之间,聆听当地经理讲述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底蕴。
实践团成员把电脑搬进乡野,深入了解了古村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及探索路线,制作了《村民证》《下南山村数字游民新手指南》等材料。围绕“耕读研学”理念,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头脑风暴圆桌会,策划“黄泥墙保护计划”“美学素养”“耕读研学”等主题活动,在古村构建了美食打卡社、非遗体验线路、露营地等多处新消费场景,为古村空间改造、摄影摄像宣传、产业升级等方案的制定出谋划策。这些方案不仅深入挖掘了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还巧妙结合了现代科技手段,旨在打造一处融合自然、文化、科技的理想驻地。
共创“夜校”菜单,沉浸式体验get“新技能”
“数字游民”不局限在一个地方生活,更想体验不同方式的生活。实践团想给“新村民”增加更多的社交空间和归属感,便成立了以“数字游民”为主体的夜校调研团队,通过精准调研了解数字游民的学习和社交意愿,策划了一系列趣味、交友、轻松的活动课程,不断激发数字游民的兴趣。立足数字游民的生活需求,实践团积极探索“国际化+多元化+多样化+灵活化”的夜校模式,从“中国绘画大系宣讲——美学素养提升”到开设手机摄影、直播等夜校课程,从国际舞会到生日歌会,精准对接“供需”,解决数字游民“白天上班、晚上社交”的现实需求,真正实现“游民喜欢留乡村,青年期盼回乡村”。
“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绘画大系宣讲和美学素养沙龙,书法专业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了水墨画和书法作品,中国文化真的博大精深。”来自国际学院的俄罗斯职工卡佳说道。
“下南山村非常适合数字游民旅居,告别了白天工作的疲惫,我们和职工一起烧烤、歌舞、开生日party,分享家乡的文化和美食,最后,我们恋恋不舍地拥抱告别。这段经历非常难忘,也让我的职业规划与乡村振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关于2022级语言数据班秦弦表示。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利用镜头记录了下南山村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咖啡吧的工作空间到图书阅览室的静谧时光,从筹办夜校活动的忙碌身影到畲族服装的独特韵味,每一个镜头都捕捉到了在下南山村当数字游民体验官的独特魅力。“作为首批下南山村数字游民体验官,我们会用镜头讲好古村故事,传播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美好体验,未来,期待有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参与到下南山村数字游民国际社区的共创中。”辅导员郭春娟说道。
公司党委副书记张莲表示,通过本次的实地调查和沉浸式体验,希望可以利用员工的专业优势促进数字游民国际社区长远发展。学院大力支持和鼓励中外员工走进乡村,上好“有风景的行走的思政课”,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学院也将继续加强校地合作与交流,推动社会实践项目化、品牌化、常态化,有力地促进老员工成长成才。